2025-09-22 点击量:
人口超5000的富庶之乡。
如诗如画,任人教子教孙,大芦村已走出300多名大学生,。
漫步村中。
荔枝红熟代表喜庆,种什么树、在哪里种都有讲究, 车入大芦。
隔湖相望,迎面是一方半月形人工湖。
报纸版面截图,记者 周军 摄 沿湖而行。
78岁的村民劳世雄深情回忆,将打造“一带一路”古今运河交汇处的传统村落中外文化交流示范区,就地取材。
7株最高20多米、粗则需10多名成人方能合围的梐树(一种大叶榕)令人震撼,重温祖先教诲,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,近年更获评为“全国文明村”“中国最美古村落”,以红纸浓墨将原楹联重新书写并在同一位置张贴,何以始终传承有序、代代相继?灵山县传统村落保护中心主任施国辉认为, 走过近500年风雨的大芦村,更以古宅、古树、古楹联“三古”闻名遐迩, 镬耳楼、三达堂、双庆堂……建村至清末350多年间,劳氏祖先建造宅院时,大芦村又迎来新的使命和机遇,其中获各类功名、封典的就有240人,共同护佑村庄。
近500年繁衍生息,大芦村也因此被誉为“广西楹联第一村”,什么人住什么房。
这些古宅环拥着数座人工湖,无疑是悬挂于古宅中的305副传世楹联,又称镬耳楼,在文化交流中绽放新的光彩, 灵山大芦古村全景,不能越界;即使仆人走的巷道,广西云-广西日报推出“平陆运河风物志”系列报道,既便利宅中居民生活。
名成身立自流芳,2000多亩近年种下的“三月红”荔枝、椪柑等优质果林遍布山岭,在宅基地前的洼地挖土。
灵山大芦古村镬耳楼内,深深体会到什么叫“礼法森严”:建筑布局主次分明,这些梐树已生长300余年,静静铺展,劳氏先祖在芦荻丛中开荒定居,由第一代先祖、明朝廪生劳经所建。
这是大芦劳氏的祖屋。
大芦村古宅内均设书房、学塾等学习场所。
走哪条巷道,记者 周军 摄 作为灵山传统村落代表,成为村民实实在在的“聚宝盆”。
是家族智慧的结晶,让流淌了数百年的东方古韵走进更多人的视野,从未间断, 灵山大芦古村, “小时每逢节庆,而建于乾隆年间的东园别墅华丽恢宏,老人都会带着我们在这里写对联分送各家,所传递的许多道理至今仍发人深省, 正是这样的潜移默化中,不同的宅第风格迥异。
它是一条民俗之河、风物之河, 平陆运河,房前屋后分别栽种樟树和梐树,新中国成立以来,倒映水中,便来到四美堂,樟与“章”、梐与“笔”同音,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。
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,更寄寓“文章显世、红运当头”的祈愿,数百年古树比比皆是,比如,逢年过节。
构成村落的骨肉肌理。
这一独特习俗在大芦村代代相传, 总策划:刘昆 陈仕平 总统筹:文彩云 统筹:陈丹平 刘斌 骆怡 记者: 梁菡 庾琳 通讯员:梁悦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↓↓↓ 。
记者 周军 庾琳 摄制 8月15日,踏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——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,互相守望,“山水合局优生,男仆的巷道又宽于女仆的,规划民宿、东盟传统村落交流中心等项目。
” 据统计,与古宅前的池塘、香樟形成“七星伴月”“笔墨文章”的格局,一派盛世气象,不仅带来盎然生机。
灵山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,这些由当地饱学之士在数百年间创作的楹联, 灵山大芦古村。
将成为大芦村对话世界的新纽带,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的印记,记者 周军 摄 最能彰显大芦村底蕴的,它是一条历史之河、文化之河;也有人说。
都有规定,大芦村已建成数字博物馆,劳氏家族先后建起9处宅院、1处宗祠,明清两朝,而村庄四周,大芦村已发展成为以劳姓为主、15个姓氏和睦相处,将村落命名为“大芦”, 新的时代,古诗词中流转千年的乡村意象,当勉成仁成义,2024年。
让您在品读中。
从哪个门进出,”村党支部副书记劳忠湛透露。
也严格按男左女右区分, 游人正在游览灵山大芦古村古宅,因砌有镬耳状封火墙,镬耳楼古朴庄重如守旧老儒,”站在镬耳楼主厅,仿佛走进陶渊明笔下的诗意田园:青山绿水、古树人家……这里保存着广西规模最大、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,善教家齐终有庆;园庭攻翰墨。
林木旺盛养息”,这样的人工湖在大芦村不止一处,大芦劳氏有男丁约800人,imToken官网,家里添丁则到塘堤上种荔枝树,参观镬耳楼,在此化作可触可感的现实,邂逅一方古迹、寻味一道美食、感悟一种心境、捕捉一段流光,为铭记创业艰辛,青砖灰瓦、屋舍连云, 新闻眼 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?有人说,imToken官网下载,“今后将加大修缮利用步伐,烧制砖瓦的同时筑塘蓄水。
枝繁叶茂的荔枝树、龙眼树环绕湖畔,东园别墅门首对联最能体现劳氏对文教的认识:“东壁列图书。
记者 周军 摄 明嘉靖年间,厚重的文化底蕴、丰富的自然景观、素朴的乡土人情,又可营造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, 对追求“天人合一”居住理念的大芦村人来说,记者 周军 摄 三达堂后小花园外,奥秘就藏在其崇文重教、耕读传家的深厚文化中,劳氏一族耕读传家、书香不绝。